书法家杨耀扬

来源: 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    时间: 2022-11-10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2210

阅读量: 2210

      杨耀扬,别署杨非柳生,上海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协常务理事兼楷书专委会副主任。书法报教学栏目特约评改人。上海蒲溪书画研究会(法人)会长。曾供职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从事孙中山文物和近代史研究。

      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展“优秀作品”,第四届中青展“获奖作品”。入展全国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展等。2010年起两次被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推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作者”之一。2012年获“书法报提名全国中青年实力书家”,2017年参加“书法报书画天地当代楷书十二家”特展。近年参加中国书协主办展览有“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特邀名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等。《国展几乎看不到大楷》一文被评为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入选论文,出版有《当代中国楷书名家作品集·杨耀扬》等五种。

中国美术家书法家艺术网编号:261

书法秘诀就是精准临帖(外一篇)

      学习书法,个中秘诀就是精准临帖。成功的书法教育经验说,就是盯住一个点画(不是一个字),反复的临摹、无数遍的临摹,达到十分相似才能罢手。所以学习书法初始两三年,就要谈什么“意临”,要融合自己的审美意识发挥个性特点等等,那都是好高骛远、自欺欺人之说。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两年前,我有幸被邀到河南新安参加中国书法年展的开幕式。在楷书论坛上,山西大学的杨吉平教授回忆他的老师林鹏,说有一次一位林老师的学生请教一个临摹与创作的问题,学生说:无休止的临帖,会不会“进去”以后被框住“出不来”?当时林老师的回答震惊四座,反问那位学生说:你进去了——没——有?那一刻我听到这句话时,真有一种被刺着的感觉。“你进去了没有?”“你到底进去了没有”,我们学书法的人都应该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啊。没有“进去”就不要谈“出来”,没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就不能奢谈风格面貌创新发展这样的事。

大楷  138×69cm

      第二件事,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在书法馆看到一个长卷眼前一亮,我心里在说“宋四家”写得就是这么好啊,突然又想怎么上博工作人员出差错了,怎么把“苏黄米蔡”的作品放到明代来了?一看展标大吃一惊,居然是祝枝山的作品,是祝枝山临摹宋四家的。祝枝山强大的功夫可以骗过我们的眼睛,这是一个怎样的临摹功夫啊。但是我们看祝枝山的作品,他的那种狂草,似乎和“苏黄米蔡”的外表一点都沾不上边。韩天衡先生的话说的好,创新是万岁加一岁。书法艺术是串联起来的长链,是有传统再有其后的所谓创新,它像链子一样一环紧扣一环。

行楷  69×25cm

把晋唐小字写大的问题

      书法的品读,由原来书斋雅玩变成了现在高堂大轴的展览环境,这个环境的改变导致今天的书法人要努力学会写大字。我曾经在西安碑林拿了尺子去量那些经典法帖的字径,量了以后仍然感到非常吃惊:著名的《王圣教》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字径仅在2.3公分左右。最大的是颜真卿,他的《勤礼碑》和《颜氏家庙碑》也仅仅在3.2至3.5公分之间。这样的大小放在今天只能算是中楷。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开会时都认为“把帖派的小字写大”,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比如说“钟王”的小楷,一放大结构就散掉了,精神内涵的呼应也没有了。所以在楷书历史上很难见到把“钟王”、文徵明、王宠小楷写大并取得成功的例子。再比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这种线条纤细秀逸的风格,写3至5公分的中楷,最为得体,自然天成。但若你把“褚楷”写到15公分那般大小的对联字,那是难上加难,这方面历史上很成功的例子也没有。所以你每天写《集王王圣教》,每天写王羲之的《传本墨迹》,你就只能创作核桃般大小的小行书小草书。如果突然间把王羲之放大到10公分以上写,那这个创作一定是痛苦的。个中的答案是,明代王铎在书法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二王”的风格写成高堂大轴。现在写字人谈经验,基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你要写“二王”一路的大字行草,不写“明清”是不行的。

行书  69×25cm

      而对于帖派楷书小字如何写大,笔者以为选择的帖本要尽可能的满足以下三点:

      一是帖本字的点画要粗重,例如苏东坡《司马温公神道碑》、钟繇《荐季直表》和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等。

      二是点画之间要有笔势的流动,例如智永的楷书和赵孟頫的大楷。

      三是拓本本身的点画很粗重,又经千年浸洇颇多漫漶。如此拓本不仅能有想象发挥空间,更为宝贵的是,写大字楷书的诀窍就是“中间窟窿要写小”。这次上海图书馆“大唐气象唐碑善本展”,其中一张约六尺整纸拓片《东方画赞碑》就是这样一件尤物,但见字大如斗,饱满漫漶之点画塞满画面(我藏的东方画赞碑出版物,根本没此气象)。我为之倾倒,不能离去。

行书  112×22cm×2

行楷书  75×35cm

隶书  138×69cm

小楷  43×21cm

草书  42×40cm

中楷  137×68cm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