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大境界

来源: 搜狐    时间: 2018-04-13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4033

阅读量: 4033

在中国人的眼睛里,

花鸟的世界,永远充满着生机与雅意。

花鸟画,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

其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与鸟,

而是泛指花卉、蔬果、草虫、翎毛、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

“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

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可谓一语道破中国花鸟画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蕴。

故宫旧藏扇面《红蓼水禽图》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

中国花鸟画已萌芽,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战国末期木板画《老虎被缚图》,

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

花鸟画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

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

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

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

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

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

唐代

至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

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80多人。

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

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韩干《照夜白图》

五代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

“黄筌富贵,徐熙野逸”,

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

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

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

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

黄筌之子黄居寀、居宝,徐熙之孙徐崇嗣、崇矩

都是当时花鸟画的重要画家。

黄荃《写生珍禽图》

徐熙《雪竹图》

宋代

宋代《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中,

有三十位花鸟画家近二千件作品,

所画花卉品种达二万余种。

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

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

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

旨趣浓艳,墨线不显。

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

赵佶《五色鹦鹉图》局部

在题材上,

宋代出现了水墨梅、竹、松、兰,

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

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

这种文人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

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的这一派,

已有别于流行时尚的清新风格,

获取朝野称赏,并加速了他们的画风成为新的时尚。

宋人梅竹聚禽图

元代

元代花鸟画受宋代文同、苏轼的影响,

出现了一批专门画水墨梅竹的画家,

他们以柯九思、仉瓒、吴镇、王冕为代表,

表现了文人的“士气”。

王冕《墨梅图》

明代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除了山水外,亦擅长花鸟并卓有成就。

而徐渭的淋漓畅快、陈道复的隽雅洒脱,

代表了文人画的两种风格。

沈周 鸠声唤雨

徐渭《水墨牡丹图》

清代

清代石涛、恽寿平、朱耷和扬州八怪等

都在花鸟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八大山人以其独特的绘画语言,

表现内心的忧伤与家国之痛,

其笔墨与造型均独树一帜。

而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则在黄徐体异中得以综合与发展,

为花鸟画新辟蹊径。

八大山人作品

恽寿平《山水花卉神品册》选页

此后,“四任”任熊、任薰、任颐、任预

尤其是任颐,又加以弘扬发展,

使得花鸟画在清末出现了一次小的高潮。

任颐《腊梅寒雀轴》

近现代

在现代画坛,花鸟画整体上已不太引人注目,

但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朱宣咸、关山月等大师的出现,亦独成高峰。

吴昌硕以金石入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风格类型;

齐白石则画了许多前人从未画过的题材,

如虾、老鼠、蚊子、苍蝇等等,其造诣令后人却步。

而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朱宣咸的梅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汤立的大写意花鸟,

均以造型与笔墨的独特占据了各自应有的位置。

吴昌硕《芭蕉小鸟》

黄幻吾《梅花小鸟》

赵少昂

高剑父《芙蓉鸳鸯图》

林风眠《双栖》

作为一种寄情于天地万物的艺术,

花鸟画足以引起大众的共鸣。

除了祝福寓意外,

也在抒发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

满足着不同时期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正是中国花鸟画

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来源:搜狐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