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之艳、轶事之外,道不尽的“欧洲诱惑者”卡萨诺瓦

来源: 艺术新闻    时间: 2018-04-24    打印本文    字体大小:     阅读量: 4273

阅读量: 4273

      旧金山。展览“卡萨诺瓦:欧洲的诱惑”(Casanova: The Seduction of Europe)正于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荣誉军团纪念馆(the Legion of Honor)展出。

▲ “卡萨诺瓦:欧洲的诱惑”展览现场

      十八世纪,欧洲正处于剧烈的变革时期:以法兰西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首的王权国家正处于全盛时期,而民主思潮也逐渐燃起。启蒙运动与新古典主义的兴起挑战了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催生出了许多丰富瑰丽的艺术作品。在这样一个思想和美学跨越国界的年代,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无疑是当时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他旅行的足迹遍布整个欧洲。

▲ 弗朗西斯科·卡萨诺瓦,《贾科莫·卡萨诺瓦》,1751年,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

      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1725年出生于威尼斯,西班牙人后裔,威尼斯这座城市在当时被视为恶习的温床。除了浪荡子之外,卡萨诺瓦还是一位出色的间谍、外交家、作家、小提琴家和冒险家,追寻女色,出入宫廷,游历欧洲,周旋、纵情于剧院、赌场。1798年卒于波西米亚的达克斯(现捷克杜克卓夫)。

▲ 弗朗西斯科·瓜尔迪,《The Ridotto of Palazzo Dandolo at San Moisè with Masked Figures Conversing》,1750年

      展览“卡萨诺瓦:欧洲的诱惑”以卡萨诺瓦的旅程为线索,通过他的视角来带来那个年代的画作、雕塑、家具、服装以及瓷器等展品,共计逾80件艺术品,洛可可风格的室内家具、繁琐的服饰与油画作品中威尼斯的建筑景观、化妆舞会、理想化的神话人物相呼应,为观者重现了18世纪欧洲的文化、风俗、社会生活等各层面,以此探索欧洲当时的辉煌文化与时代氛围。

▲ “卡萨诺瓦:欧洲的诱惑”展览现场

▲ 由洛可可风格画家François Boucher所绘的装饰巴黎官邸的画作,1730年

      十八世纪中期充满变数的欧洲对于像卡萨诺瓦这样的聪明自信的人来说有着无穷的可能性。他从自己的故乡威尼斯游历至巴黎、伦敦、德累斯顿,甚至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足迹遍及几乎欧洲每一个角落;名声遍布意、法、英,曾被引荐给路易十五世、凯瑟琳大帝以及弗雷德里克大帝;在他的一生中,卡萨诺瓦的社交范围丝毫不受限阶层和地域,他迷恋于欧洲社会的每一个层次:从流氓到君主,并且也深受他们的喜爱。

▲ 让-马克·纳蒂埃(Jean-Marc Nattier),《喜剧女神塔利亚》,1739年

▲ Manon Balletti曾经是卡萨诺瓦的追求目标之一。让-马克·纳蒂埃,《Manon Balletti》,1757年,图片来源:伦敦国家美术馆

      卡萨诺瓦在其晚年时期把自己在所到之处的见闻写成了共12卷的自传《我的一生》(Histoire de ma vie),为那个年代的特殊社会状况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档案,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许多文学、影视作品的灵感来源。

      影视作品中的浪荡子——卡萨诺瓦

▲ 女神雕像在河中沉没。图片来源:《卡萨诺瓦》(1976)电影截图

      由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执导、于1976年上映的《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是一部颇具艺术性且有些晦涩的影片。费里尼汲取了意大利社会中信仰沦丧的一面,颓废糜烂却又有着令人着迷的气质,抛开历史的准确性,营造了一场精致的感官盛宴。整部电影在罗马 Cinecittà 工作室里造景拍摄完成,精湛的舞美与场景设计被配以尼诺·罗塔(Nino Rota)怪异的配乐,使这部电影从头到尾看起来都像是一场能将观众带入催眠状态的诡异梦境,你能在这一串无法用理性串联的影像中体验到腐败与疯狂。影片末尾处,年迈的卡萨诺瓦与一位机器女伴翩翩起舞,犹如一则荒诞悲凉的后现代寓言。

▲ 卡萨诺瓦与机器女伴共舞。图片来源:《卡萨诺瓦》(1976)电影截图

      费里尼在拍摄过程中逐渐对这个他原本非常不喜欢的人物产生了同情,于是修改了在初始剧本中对卡萨诺瓦结局的残忍处理,将关注重点放在这个男人的无力爱情上,最终于结尾为他安排了一位机械女伴聊以安慰他的孤独。导演将卡萨诺瓦塑造成一个对女性极度痴迷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位完美伴侣的男人:他总是很容易地坠入爱河,然后很快地各奔东西。自影片开头女神雕像在河中沉没开始,他失去了自己爱过的每一个女人。

▲ 在卡萨诺瓦爱上马戏团女郎之后,马戏团消失了。图片来源:《卡萨诺瓦》(1976)电影截图

▲ 巴黎的晚宴。图片来源:《卡萨诺瓦》(1976)电影截图

      2005年,英国和美国先后拍摄了两部卡萨诺瓦同名影视作品,角度与风格都大不相同,评论家经常将二者进行比较。由大卫·田纳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卡萨诺瓦》是一部充满英式幽默的BBC迷你剧。田纳特在此饰演的是一位喜好刺激的年轻的卡萨诺瓦。讨巧的个性让他在不同的圈子里游刃有余:从意大利农民到法国伪贵族、再到英格兰绅士。

▲ 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意大利舞蹈。图片来源:BBC迷你剧《卡萨诺瓦》影片截图

▲ 卡萨诺瓦在巴黎与贵族观看行刑场面。图片来源:BBC迷你剧《卡萨诺瓦》影片截图

      故事围绕卡萨诺瓦与美丽神秘的亨丽埃特之间的关系展开,在另一条故事线中,年老的卡萨诺瓦在一座潮湿的城堡里任职图书管理员,并给年轻人讲述他的丰富往事,言谈中无不透露出渊博的知识与迷人风趣的个性。然而,在回忆的情节中,田纳特版放荡不羁、热爱冒险的年轻卡萨诺瓦在外形上与普通的英国小伙形象无异,并在个性上被塑造得略显轻浮,缺少与这位历史形象相匹配的涵养与魅力,让观众难以信服这是一位层打动了弗雷德里克大帝并修改了莫扎特歌剧歌词的才子。

▲ 年老的卡萨诺瓦。图片来源:BBC迷你剧《卡萨诺瓦》影片截图

      与之同年的好莱坞电影《卡萨诺瓦》是一部莎士比亚式的情景喜剧。影片中,由希斯·莱杰(Heath Ledger)饰演的卡萨诺瓦在威尼斯的美景中从一个屋顶跳跃到另一个屋顶,在逃跑时抓着热气球误入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的演讲现场。紧凑的节奏与浪漫的戏剧性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角度。不同于同类作品所着重描写的活色生香的风流韵事,导演莱斯·哈尔史卓姆(Lasse Hallström)让自己的卡萨诺瓦与女主进行了知识与智慧的交流。

▲ 希斯·莱杰饰演的卡萨诺瓦。图片来源:电影《卡萨诺瓦》(2005)剧照

▲ 卡萨诺瓦和弗朗西斯卡在威尼斯嘉年华时登上热气球。图片来源:电影《卡萨诺瓦》(2015)截图

      希斯·莱杰在片中说到:“要做火焰,不为飞蛾”(Be The Flame, Not The Moth),成为这部影片最经典的桥段之一,这句卡萨诺瓦的至理名言也成为对浪荡子们最为精准的注解。在情节上,该片对多位角色的身份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虚构或误读,但哈尔史卓姆仍然借着剧情反映了历史上的一些话题,比如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巴洛克享乐主义,以及威尼斯宗教法庭对异教徒的打压等等。

▲ 卡萨诺瓦的“facebook页面”,图片来源:旧金山美术馆

      当代的影视作品大多会为了或艺术或商业的目的而对历史人物增添修饰,而卡萨诺瓦的风流韵事恰恰非常适合被拿来大做文章。他的名字如今已成为描述花花公子的辞藻中最具褒义的词汇之一。虽然他的许多事迹是令人不齿且罪恶的:除了善于玩弄女人感情,他还涉嫌商业欺诈,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悉熟多国语言的冒险家、外交家、作家以及小提琴家。

      从卡萨诺瓦的个人传记中我们能够读到他对社会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惊人的坦率和创造力,他的许多特质放在今天也丝毫不过时:这是一个多么懂得运用名流文化来蹭热点进行自我经营、制造话题的红人。自十八世纪以来,风流韵事、前卫做派也使他的名字成为了“浪荡子”的代名词。“要做火焰,不为飞蛾”,这就是卡萨诺瓦这个名字最大的魅力。(撰文/李汭璇)

卡萨诺瓦:欧洲的诱惑

旧金山美术馆荣誉军团纪念馆

展至5月28日

※如无特殊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旧金山美术馆荣誉军团纪念馆


来源:艺术新闻



分享到:

上海艺术家百度统计